参考文献
[1]
夏青青, 常国良. 疫情下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[J]. 当代教研论丛, 2022, 8(12): 62-65.
[2]
林崇德. 发展心理学[M]. 北京: 人民教育出版社, 2009.
[3]
李松.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[J]. 许昌学院学报, 2007, 26(4): 143-146.
[4]
吴旻, 刘争光, 梁丽婵. 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[J].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16(5): 55-63.
[5]
, J. (1982) and Loss: and . The of , 52, 664-678.
[6]
杨阳, 贾亦心, 杨晟云. 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升路径[J]. 甘肃教育, 2022(8): 28-31.
[7]
李菁菁, 窦凯, 聂衍刚.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: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[J].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 2018, 26(6): 1168-1172.
[8]
汪倩, 范为桥.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手机成瘾: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[J]. 心理学通讯, 2022, 5(4): 256-263.
[9]
, P., , C., , M. and , L. (2004) and in : with Self- and . of , 57, 257-264.
(03)-0
[10]
黄靖婷. 初中生亲子依恋、情绪调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[D]: [硕士学位论文]. 太原: 山西大学, 2017.
[11]
方晓义, 张锦涛, 刘钊. 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[J]. 心理发展与教育, 2003, 19(3): 46-52.
[12]
吴念阳, 张东昀.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[J]. 心理科学, 2004, 27(4): 812-816.
[13]
, L. (2001) We Know Some : Par-ent- in and . of on , 11, 1-19.
[14]
, W. and , J.A. (2006) , , and in and . of on , 16, 527-537.
[15]
, C., , M., , J. and Jose, P.E. (2011) in New : to and ’ Well-. of Psy-, 25, 184-193.
[16]
张庆华, 张蕾, 李姗泽, 等. 亲子亲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抑郁的影响: 一项追踪研究[J]. 中国特殊教育, 2019(3): 69-75.
[17]
张露露, 王伟州, 史素娟, 胡霜. 亲子亲合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: 孤独感和网络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[J]. 教育生物学杂志, 2023, 11(2): 141-146.
[18]
杨晓莉, 邹泓. 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[J]. 心理与行为研究, 2005, 3(1): 39-43+80.
[19]
, H.D. and , C.R. (1986) in : A on in the of and Role- in . , 29, 82-100.
, ,
[20]
, S., , J., , L. and , H. (1998) ’ of with to of with and . of , 21, 305-322.
[21]
, R. (2010) Self-, , and . The of , 86, 35-47.
[22]
李冉. 初中生亲子沟通、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[D]: [硕士学位论文]. 牡丹江: 牡丹江师范学院, 2020.
[23]
冷宇欣.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、感恩与人际适应的关系及辅导研究[D]: [硕士学位论文]. 合肥: 合肥师范学院, 2022.
[24]
方晓义, 戴丽琼, 房超, 邓林园.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[J]. 心理发展与教育, 2006, 22(3): 47-52.
[25]
邓林园, 武永新, 孔荣, 方晓义. 冲动性人格、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分析[J]. 心理发展与教育, 2014, 30(2): 169-176.
[26]
, E.E. and , C.N. (1980) Sex in : A and . , 51, 964-980.
[27]
钱铭怡, 夏国华.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[J].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, 1996(2): 58-59+94+93-94.
[28]
安伯欣. 父母教养方式、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[D]: [硕士学位论文]. 西安: 陕西师范大学, 2004.
[29]
胡蕾, 唐茂芹, 王爱荣, 等. 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[J].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, 2004, 13(4): 37-39.
[30]
颜华, 冉光明.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关系: 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[J].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 2023, 31(3): 549-554.
[31]
陈丹, 权治行, 艾梦瑶, 等.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[J].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, 2020, 28(9): 1402-1409.
[32]
, K., , R., , I., , V., -, M. and , D. (2005) in : with and - . of , 89, 107-113.
[33]
Boe, T., , B., , E., et al. (2014) and : The Role of Well- and . of , 42, 705-715.
[34]
刘爱敏.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[J]. 卫生研究, 2014, 43(3): 508-511.
[35]
程刚, 刘家琼, 林楠, 等. 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: 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[J]. 西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19, 45(1): 105-112.
[36]
樊为, 吴薇莉. 不同文化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[J].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 2011, 32(S3): 233-235